青春故事汇•师长篇(三十五)

发表日期: 2015-04-12 | 文章作者:

九一年
田崇雪

作者简介:田崇雪,男,1967年生,山东省巨野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第三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获得者,第八届中国电视金鹰节电视艺术评论金鹰奖二等奖获得者,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那一年,高考结束。

我抱着一种彻底解脱的想法回到家中,告诉母亲:“娘,给我套一床棉被,我想去东北。”

父亲蹲在地上一言不发,大口大口地抽着旱烟。母亲眼眶里蓄满泪水,停下手中的针线:“咋了?又考砸了?”

“嗯——”

“那可说不准,还没发榜,不到最后,就认输了?”母亲倒显得很是沉着。

“最拿手的《历史》,试卷最后一页12分的题目,竟然没发现,还能有什么希望?”

“那就跟我下地打药去,看来你没这命。”父亲磕掉烟锅里的烟灰站起身来就给我收拾药桶子。

就这样,漫长假期,喷雾器加身,玉米地、棉花地、花生地……往来穿梭。

累倒是不怕的,年轻有的是力气,可怕的是那些来自父老乡亲的拷问:

“今年咋样?有望吗?”

“李双双哭丈夫,没旺(望)了!”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咱还不是没人,有人早考上了。

想那苏秦,满腹经纶。说秦不用,悻然归家。嫂不为炊,妻不下纴,父母不与言,最后不还是挂了六国相印?”

……

文的,白的,俗的,雅的,认真的,玩笑的,有意的,无意的,善意的,恶意的,你必须听,你躲不过。

闯关东的被子套好了,高考成绩也出来了。我说什么都不想再去看,因为打定了彻底告别读书生涯的主意,干嘛还要多此一举?后来,看父亲要发火,才非常不情愿地拖出自行车,倒是像车骑着我似的蜗行至县城。

那一年,时来运转。

从家到县城30公里,我骑了2个多小时;从县城到家30公里,我却用了不到1个小时。

晚饭的时候,母亲偷偷地告诉我:“在考试前我去集上给你算了卦,人家算卦的先生说今年你一定时来运转。”

看着日渐苍老的母亲,几乎把整个《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都快背下来的我开始怀疑了:这世间,到底是有神还是无神?

那一年,秋风得意。

我一手提着一只母亲亲手缝制的两个包袱,踏上了开往徐州的长途汽车。

陈焕生上城,宋丹丹的铁岭。徐州,于我而言,就是大城市。毕竟,它是我从农村到城市的第一站。进得城来,眼花缭乱。见到车上写着2的长长的“拖车”就招手,人家不停;见到车上写着11的“拖车”再招手,人家还是不停。心中纳闷。通知书上不是写的明明白白的吗?“从长途汽车站出来之后乘坐2路或11路公共汽车到和平路57号下车即到”,怎么就不停呢?

一位年过半百的妇女见我老是招手好像明白了什么,隔着马路冲我大喊:“你得到站台才能上车!”

“站台?站台在哪里?”

“前边二三百米。”

“哦,谢谢!”

于是便追着公交车奔跑,它停了,我也上去了。

那一年,和平路57号。

坐在并不宽敞,也不豪华的徐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里,一边如饥似渴地读着自己想读的书,一边在想:以前的那些所谓“读书”,真真是浪费,是蹉跎。大把大把的青春时光都荒废在那些毫无意义,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百出的所谓教科书上了。

看来我还真是有点拧,死不改悔,吃一百颗豆子也不知豆腥味。正是因为不服气、不循规蹈矩,才让你付出了八年的高中时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青丝化雪,岁月蹉跎。现在凭着运气,让你改变了出身,改变了境遇,甚至是改变了命运,你就又得瑟起来了。

我继续着我离经叛道的阅读生涯。《逃学为读书》,这是中学时代就读过的一篇三毛的散文,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如果认真起来,也可以作为我逃避惩罚的挡箭牌。于是就坚持逃课,坚持泡图书馆,坚持寻找世界上最智慧、最性情、最伟大、最尊严的灵魂求教、对话,坚持到班长为了考勤四处找我,后来终于在图书馆四楼的“教师阅览室”找到了我:“你赶快回班级吧,不然,学校要处分你了。”

回班级就回班级,人在曹营心在汉。我没有本钱对抗强大的体制,我还没有本钱口服心不服吗?

人在教室,心却飞扬在纸上。一篇篇杂文、散文就是在老师们口沫四溅的教室里完成,然后投寄,然后发表,然后获奖,然后改善伙食,然后贴补家用。

那一年,幸福无比!

16卷本的《鲁迅全集》,通览了近三遍,图书馆所能找到的关于鲁迅的研究资料,哪怕是只言片语,一网打尽。特别共鸣于先生的冷峻、坚毅、孤苦、血性、赤诚。

3卷本的《红楼梦》,通览了三遍,图书馆所能找到的关于红学的所有藏书,哪怕是断简残编,竭泽而渔。特别共鸣于曹公那先知般的悲悯、全息般的才华、颠覆历史的气度和胸襟。

接着就是《诗经》、《史记》、诗词歌赋,接着就是傅译名著、莎士比亚、俄罗斯灵魂……

风卷残云,横扫千军,快意恩仇,夫复何求?

时光飞驰,好日子总是太过迅忽。转眼就要毕业。想一想就要告别那座四层小楼,不禁黯然。那一年,是徐州师范学院接纳了我!眼前,谁又将给我一个饭碗,一个平台,一个让我可以继续把阅读当乐趣的职业?人生的又一个十字路口,还是徐州师范学院接纳了我!

想想,没有童年、少年时代的沉湎幻想、离经叛道就不会有那么多痛苦的经历。

想想,没有青春、大学时代的手不释卷、疯狂阅读就不会有后来统率文字的汪洋恣肆。

想想,没有师大的宽容包容、收我留我、抚我掬我,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两去香港、三下台湾、再赴英伦、畅游欧洲、独步东西的眼界和胸襟。

母校,二十年了,无以为报,只有我的文字!

那一年,是九一年!


  2012仲秋于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