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故事汇•师长篇(三十二)
发表日期: 2015-04-09 | 文章作者: 黄晓学
追寻梦想的心路历程
黄晓学
作者简介:黄晓学,1965年1月生,男,教授,江苏睢宁人,教育学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理科部主任,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及数学竞赛与高考命题研究。
在我人生的成长和专业发展道路上,一直有几股或隐或显的力量推动我前行。
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画册,被其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关于生命的名言所鼓舞和振奋,“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就在当年,我看到了我所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名叫《卖花姑娘》,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催我泪下,使我更加珍爱当时“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幸福生活,更加憎恨那个残暴黑暗的旧社会,立志好好学习,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正值我国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之时,我第一次读了郭沫若关于“科学的春天”所做的诗,诗的主题是《攻关》,内容是:“攻城不怕坚,功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这首诗所表达的攻关精神激励我在当时班级成立的“攻关小组”活动中, 勤奋学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和超越自我,攻克学习上一个个艰难险阻,达到自己所能达到和应该达到的光辉的顶点。我在初二和初三两次中考中均达到中技录取分数线(当时的录取政策是:一类学生上中技、二类学生上重点高中、三类学生上普通高中),但因年龄小而未被录取,只好去读重点高中。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张海迪的“身残志不残”精神、蒋筑英老师对科技事业的“敬业执着”精神、以及在学习中“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激励我以优异的成绩读完高中。如果有人问我读高中时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么我可以说,高中时代,我最大的收获是培养了自学能力:课前自动预习、课堂自主思考、课后自觉总结。与此同时,我还广泛阅读了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为后来的专业发展积淀文化底蕴。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除了上课和饭后散步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我所看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是程树榛写的《大学时代》,所看的第一部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类科普巨著是M.克莱因教授的《古今数学思想》,所学的最感兴趣的数学领域是可数集、测度论和勒比格积分。
在我大学毕业分到一所乡镇中学任教5年期间,和学生和谐相处,积极带领学生遨游科学探究的海洋,同时不忘研修数学教育系列课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同时,认真自学英语、政治,研修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数学教育理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专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最大的障碍是英语听力,听不懂英语,然后借助英语听力磁带和英语节目广播来逐步提高听力水平。在读研期间查阅了学校图书馆所有相关专业书籍,读的最有收获的书籍是米山国藏著的数学史和数学教育著作《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以及波利亚著的《数学的发现》、《数学与猜想》和《怎样解题》。同时将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方法论丛书通读一遍。在个人兴趣的驱使下,我将当时较为前沿的元认知与问题解决之间关系探讨确定为硕士论文选题,圆满完成学业。
在我研究生毕业分到徐州师范学院任教10年期间,先后承担90级到99级数学系大学生数学教育系列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任务。从中学到大学,教学对象变了,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要做相应变化,经过刻苦努力和指导教师的帮助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在大学工作的前10年,深感理论功底不厚,实践指导不力,于2003年积极拼搏考取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在攻读博士期间,除了正常开课学习外,还精读了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儒家经典的《易经》、乐正克的《学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杜威的《思维与教学》、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柯朗的《什么是数学》、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等看家的书。与此同时,到中学进行听课、观课、评课和研课,强化研究的本土气息和针对性。
在2006年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效益,于2006年和2010年先后两次受邀指导徐州高级中学青年数学教师参加优质课评比,两次参赛均获得全国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这是徐州市教育局期盼十几年而之前未曾取得的好成绩。鉴于本人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的成绩,我于 2008年顺利晋升教授。
在大学工作的近几年中,基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和基础教育实际,积极申报课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1项,参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多项,完成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1项。成功举办省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数学教育学报》编委会学术会议,成功指导师范生参加省师范生基本功比赛。
我的梦想就是在高校积极培养优质数学教育人才,创造优质数学教育成果,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回顾半生,取得的一些成绩,正是上述或隐或现的精神力量激励下,不断进取,不断追寻新目标的结果。
追寻梦想,永无止境。
编辑:韩芝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