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简报第2期

时间:2013-11-07浏览:566设置

目  录 

    文学院“三项教育”护航新生大学之路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开展“我与青春有个约定”新生入学教育活动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探索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信息化模式 

文学院“三项教育”护航新生大学之路

  文学院充分发挥学院办学优势,围绕培养“信仰坚定、心理成熟、智慧开放的中文人”的目标,以培养建立学生的 “文化归属感”为主要抓手,组织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重点突出适应教育、专业教育和发展教育“三项教育”,为新生的大学之路护航。

  突出适应教育。主要包括大学学习适应和生活适应。学院举行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报告会,由院领导、教授代表、优秀教师代表和高年级学生代表为新生作报告,介绍学院概况,传授学习方法;启动“学长关怀”计划,班主任助理通过走进班会、深入课堂寝室、新生QQ群互动、飞信信息通知提醒等多种方式,了解新生困难需求,帮助新生熟悉环境,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并为新生大学规划提出建议;开展“与新生面对面”活动,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换,确立学习目标,为专业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夯实专业教育。为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学院向全体新生发放《百部经典任你读——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举办“周三有约”系列学术讲座,开展“全国名师皆我师”文化、文学经典解读活动;学院还面向新生举办“我的中文情怀”——主题征文大赛,书写青春理想与情怀,在强化学生文学创作能力培养时,引导学生树立成为优秀“中文人”的意识。

  狠抓发展教育。学院制作“起步大学,青春绽放——中文大一学生成长手册”,内容涵盖学院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方向选择、生活困惑及应对措施,细化新生入校后应完成的学业和成长规划,让新生们对大学四年的生活做到心中有数。

  文学院“三项教育”为新生适应环境,热爱专业,提升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引导与帮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开展“我与青春有个约定”新生入学教育活动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以“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为主题,结合学校 “坚守信仰,导航青春”专题教育活动,在新生中开展 “青春旋律”、“青春故事”、“青春誓言”三个系列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

  唱响“青春旋律”。学院组织新生军歌比赛,让新生铭记军人精神,保持昂扬斗志;举办“院六佳歌手”比赛,为新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学院为每位新生设计了“青春心语感恩卡”,教育新生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组织新生班级召开“我和青春有个约定”主题班会,勉励大家珍惜青春,努力学习;班级开设“印象墙”,搭建新生交流平台,增进新生了解,共述同窗友谊。

  分享“青春故事”。学院邀请知名校友开设“校友论坛”,讲述学长的精彩故事;邀请教授学者开设“名家讲堂”,聆听师长的谆谆教诲;举办“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与新生分享大学的成功经验,帮助新生树立目标,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为青春正名,为未来导航。

  牢记“青春誓言”。学院为每位新生设计了“青春心语纪念卡”,寄语四年后的自己,祝福、激励、鞭策自己,珍惜大学时光,牢记青春梦想;学院组织新生参加、观摩校院两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新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明确发展目标,科学规划人生。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我与青春有个约定”主题活动,通过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新生唱响青春、演绎精彩!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探索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信息化模式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资讯信息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密不可分。为实现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信息化、精细化目标,确保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成效,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紧扣新生群体特点,发挥专业优势,针对手机应用开发了“物电通”手机媒体终端,受到广大新生的欢迎。

  “物电通”手机终端集信息发布、互动交流、资源下载于一体。包括党政快讯、媒体课堂、学务导航、就业快车、信息速递、文化广场、投稿交流等功能板块。它具有全方位、多样性、时效性等特点,确保每位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院动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新生来说,“物电通”不仅是全面了解学院情况的快捷有效工具,而且对“机”不离手的新生来说,可以随时随地关注新生入学教育的各类信息,帮助学生熟悉学校学习生活环境,被新生赞为“指尖上的物电通”,极大地增强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成效。

  通过“物电通”手机终端,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开展了具有特色的“我眼中的大学”、“带你看徐州”及围绕航行主题开展的灯塔、启锚、风帆、碧海四个篇章的系列教育活动,成效显著,特色鲜明,也为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编    辑魏永俊          审稿:张立荣      签发:潘永亮 

 联系电话:0516-83403123  E-mail:weiyongjun2002@126.com

同栏目信息

热点信息

联系电话:0516-83656242 | 办公信箱:xsc@jsnu.edu.cn | 信访邮箱:xscxf@jsnu.edu.cn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上海路101号 | 邮编:221116
CopyRight 2015 © 江苏师范大学招学生工作处版权所有

访问统计: